
(1894~1978)
項與年,原名項廷椿,後化名梁明德,連城縣朋口鄉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出生於朋口鄉文地村農民家庭。他聰明能幹,機警靈活。家貧,幼年未進學校,乃刻苦自學。民國7年(1918),離家赴南京看望在法院任法官的胞兄項廷爵時,接觸到革命的新思潮,而與年當時正是血氣方剛的青年,一種要求改變社會的責任感促使地毅然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
民國14年,與年在浙江石甲小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由組織派往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等地,擔任黨的支部書記,發展黨員,建立組織,進行秘密革命活動。民國16年回國,以南京華僑事務委員會科長的公開身份為掩護,在上海勃生路(今長壽路)創辦複炎小學,自任校長,而實際是在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工作。後黨中央機關從滬遷往江西革命根據地,與年繼續留滬從事地下活動,擔任上海與蘇區的秘密情報聯絡工作。在滬期間,和群治大學讀書的同學張雪澄等過從頗密。民國21年,離滬轉外地,便將在上海強恕園藝學校讀書的兒子項德崇(項南)委托給在滬中華職教社工作的張雪澄代為照料,而自己接受組織安排,改名梁明德,幾經輾轉,打入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機要秘書。
民國23年10月,蔣介石自南京飛抵廬山,召開五省軍政要員軍事會議。時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司令參加會議,並帶回《剿匪手冊》、《圍剿總動員令》和《鐵桶圍剿計劃》及兵力部署,進攻路線、日程安排、戰鬥序列等有關圖表文件。與年看完這批文件,覺得事關重大,便立即將情報用四角號碼字典的字碼編成密碼,記在一本四角號碼字典上,連夜起程,憑保安司令部的通行證,順利闖出南昌,到達瑞金向紅軍司令部報告。10月下旬,中央蘇區紅軍開始二萬五千裏長征,向陝北轉移。事後,毛澤東談到這份“四角號碼情報”時,說其功績是巨大的。
與年隨軍長征,中途黨組織又派其前往香港,開展秘密聯絡活動,後來回到上海從事情報工作。在長期艱苦的秘密革命活動中,他立場堅定,工作積極認真負責,對黨忠誠,鬥爭機智勇敢,曾獲得上海黨組織的“反敵特鬥爭勝利”獎。
民國25年,其子項德崇由黨組織安排到福建長樂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後因受到國民黨的破孩,經過黨組織和國民黨政府縣長羅樹生秘書羅心如等連城老鄉的設法營救,改名項南,前往廣西桂林。後來,項南由組織安排,經香港轉奔蘇北新四軍軍部。父子異地改名,彼此情況不明,而失去了聯係。
民國27年,與年自滬到延安,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曆任中共西北局-幹事,中共三邊地委、關中地委、綏德地委常委兼-部長。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從延安到東北,曆任鬆江省延壽縣縣長,鬆江省建設廳廳長,遼寧省工業廳副廳長,旅大行署農村廳廳長,旅大市農業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人民監察委員會高級專員,遼寧省監察廳副廳長,遼寧省第三屆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等職務。
隨著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工作之餘,自然便想起散失多年的兒子項德崇,於是致函上海張雪澄輾轉查方,獲悉兒子已在皖工作後,便通過當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老戰友曾希聖予以查明,父子得到了重逢。
“文革”中,項與年遭受林彪、--集團的殘酷破孩,肉體上受到嚴重摧殘,以致喪失說話能力,隻能以手勢表達自己的意思。1969年與年-送回連城。回到家鄉之後,保持和發揚革命精神與黨的光榮傳統,謙虛謹慎,聯係群眾,艱苦樸素,關心集體,關心群眾,把自己節約下來的數千元工資貢獻給朋口人民公社(鄉)發展水電事業。群眾深為感動。盛讚項與年完全徹底為人民的高尚品德。
1978年10月2日,與年病逝於龍岩,終年84歲。中共龍岩地委主持為其召開追悼會,與年生前工作過的單位,遼寧省委等發來唁電以示哀悼,並為其遭受林彪、--集團的破孩冤案進行平反昭雪;對其一生為黨為人民的革命事業所作的重大貢獻予以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以上內容由" xfkj"分享。]
人物關係:
兒子:

同年(公元189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8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蜘蛛池搭建飞机@seochaoren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